關于我的實習報告3篇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實習報告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實習報告 篇1
歌詞寫到“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對啊,路是人走出來的,前方沒有路就靠雙腳去走出一條路,只要心懷希望敢于去走去闖,也許天塹真的也會變通途。
我為什么“不務正業”?
我是文學院廣告學專業的一名學生,按理說我應該去廣告公司或者媒體的廣告部實習,但我卻選擇了到一報社去體驗記者的工作。這不能說是不務正業,我認為這是在理性的分析了自己的特點后做出的一個選擇,不敢說明智,但至少是認真的,不是敷衍、草率的舉動。
事前我仔細分析了一下自己:
1、我雖然學習廣告學,但對廣告沒什么多大感覺,盡管我努力想找感覺可還是找不到;
2、去一般的廣告公司實習主要需要你有較強的設計能力,而我對設計的一些基礎知識都還一知半解,更別說那些更高深的所謂創新、靈感的玩意;
3、我認為做記者這一行是認識社會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它不同于其他大多數工作,它要逼迫你去認識更多的人,更多的去接觸外面的世界,甚至是采訪一些處在社會邊緣的人物。
4、我平時還喜歡寫一些評論隨筆之類的東西,盡管寫的不是新聞,盡管寫得不敢說有多好,但至少證明了我對碼字是有一定興趣的,這也構成了我要去體驗記者工作的一個基礎;
5、學什么不一定從事什么。在這個不包分配,全靠你個人去尋找工作的年代,我不可能因為學廣告就要在廣告的這棵樹上吊死,我有機會做點其他工作,又能學到東西,我為什么不嘗試呢?
以后能做什么工作還很難說,但至少這段在《天府早報》的實習經歷會成為人生的一段不錯的插曲,也讓我積累了不少社會經驗。
我真的能勝任嗎?
雖然是文字工作,但這也是一個媒體行業,和我學的廣告專業也沾邊。但是從具體的做的工作來看,確實和我學的廣告專業沒多大關系,不過我是文學院的學生,文字類的東西也算是我的主課,所以這樣看來還是算“門當戶對”的。
從我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做這個行業有以下優勢可言:
1、我對文字還是比較有感覺,雖然自己喜歡寫的東西可能和要求寫的東西大相徑庭,但畢竟文字還是有相通之處,我這一年多來在網上寫下的幾十篇隨筆和評論不是白寫的,我在某些方面的碼字功力的確有較大提升。
2、我為人低調,謙虛好學,沒有樹大招風的危險,有的只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愜意。我可以靠在別的大樹下,學習別個的經驗,又不至于讓人反感,大家都樂意教導我。
3、我有“悶騷”的一面,換句話說我就是那種平時看起來不溫不火,有時也能挺身而出的人,用去年網上流行的詞匯說就叫“焉狠男人”。很多時候跑新聞就需要一種“焉狠勁”。
4、我的涉獵面還算比較廣泛,文學、廣告、音樂、體育、娛樂、電影、心理我都有所涉獵,不算精但還算雜,雜就有利于開拓思路,這對寫稿子有幫助。雖然現在寫的多是新聞,還是小新聞,沒什么發揮余地,不過以后總有機會的。
5、我不敢說我有多大工作能力,但我至少敢說我算是敬業的了,工作態度還是端正的。
當然,我不能對我自己的一些不足視而不見:
1、我在新聞寫作和新聞采寫方面還有不少能力上的欠缺。有時語言不夠簡練,有時新聞點抓得不準,有時寫得太平沒有跌宕起伏,有時采訪不夠主動,有時細節挖掘得還不深入,總之還有不少能力上的不足,畢竟我不是科班出身,畢竟我的工作經驗還太少,見的東西也不多。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在學習、磨練中提高。
2、我這人雖然有“悶騷”的一面,不過總的來說我還是以“悶”為主的,有時太“悶”了就顯得工作不主動積極,難免耽誤一些事情。
凡事都有兩面性,為人低調有它的好處,但也有它的不足。特別是對于記者這行當,需要結交很多人,很多時候更是需要張揚的一面。我多數時候不善言辭,不愛交際,這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軟肋。太張揚容易引火燒身,但不張揚就是很難火。我還談不上火不火,我只想盡力做好我目前責任范圍內的
3、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我的學歷、學習成績都無法成為我的競爭資本。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彌補。
4、雖然我自稱涉獵廣泛,但都是些比較虛的東西。我沒什么實實在在的一技之長,說不好聽點,就是“樣樣懂、門門溫”。雖然記者不需要太多實際技術,但有某項相關技術(比如說計算機應用,排版等)總是更吃得開的。
5、談勝任不勝任,還為時尚早。至少現在我在逐漸靠近勝任的標準,當然離牛逼還是有相當距離的。我不曉得以后能干什么,但把現在做的做好也就不錯了,我相信成功才是成功的媽媽,把這里的工作做好使我的自信心、能力都有提高,也利于我以后做其他的工作。
我到底收獲了什么?
從知識上說,我對新聞的判斷力和對新聞的寫作能力都有所提升。我慢慢開始知道了哪些東西是重點,是熱點,是看點,需要做大;哪些東西是沒多大意思,但也需要交待的渣渣,哪些東西根本就沒多大新聞價值需要舍去。我也開始在新聞寫作上有所突破,剛來時我寫東西要不就是“縱欲過度”似的帶入過多感情色彩,個人主觀看法(這可能與我愛看評論寫評論有關),要不然就是矯枉過正,死板硬套,一板一眼地寫,毫無生氣活力可言。現在的我逐漸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開始慢慢知道了新聞該怎么寫,雖然和那些老記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從我自身來說,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我進步了。”
其實知識上的學習只是學習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的學習,這個我自我感覺有所提高,但不明顯,一來這個玩意是一種隱性收獲,不容易外化;二來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需要用一生去學習。我現在還算年輕還有很多路要走,我需要經歷更多的事,見更多的風雨,才能成長。
學習這些東西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以平常心去學習,由量變到質變。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職業?
不少的老百姓總覺得記者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其實不然,記者這個行業說白了就是采訪+寫稿。話是這么說,但實際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簡單。
1、記者每個月有要求完成的稿分,有一個及格線,達不到及格分數就拿不到什么獎金,只有一點基本工資,要是連續三個月不及格就只能被降級(記者被分成了多個等級,不同的等級待遇也有所差別)甚至還可能被開除。
2、記者生活方式不怎么規律,沒事時閑得要死,忙起來又忙得嚇人。特別是跑社會新聞的人,不能按時吃飯成了家常便飯,得胃病的幾率也會增加。而搞娛樂和體育的記者相對要清閑一些,一般是晚上工作,不過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或一些晚間賽事時,熬夜也就不能避免。
3、記者通常要八面玲瓏,要對自己跑的口子(口子是這個行業的行話,大概指其所跑和所寫的新聞類型)的相關人員混得較熟,還要和同跑這個口子的其他記者也混個眼熟,關鍵時刻能興許得到不少幫助,比如媒體間串個稿子(這個不被提倡,只是記者們被逼急后出的下策)。
4、同事之間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這樣的關系很微妙,在新聞采寫部這種關系更偏向于對手,因為版面只有那么多,各寫各的,有的非口子的新聞線索還要搶,大家都是為了多掙稿分多賺錢,如果你比較霉,說不定連寫5篇稿子都是廢稿,登不出來也得不到稿分。說得殘酷點這是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方,尤其是新人很容易被欺,“欺生”是這里的慣例,及不了格也數正常。體育部相對來說要好些,基本上寫的都能被登出來,也基本不用去跑新聞,各人的分工也更明確。
記者間的互幫互助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掛個名,或把自己的稿子拿給別人寫,畢竟做人不能做得太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別人一把其實也就是幫了未來的自己。
6、都是做新聞的,社會新聞和體育新聞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的。
(1)體育新聞一般不用跑,都是現成的,就是你自己去找去摳把有意思的事找出來,找出新聞點,用自己的話把它串起來,而社會新聞就更需要在外面跑。
(2)體育新聞更注重記者和編輯的配合,一般是編輯先確定好版面,然后和記者商量做哪些新聞,哪個作頭條,哪個作看點,哪個作邊欄的小稿。而社會新聞就是記者獨立完成,傳稿后編輯用不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7、新聞也不是絕對真實的,很多時候為了增加可讀性需要合理想象,老老實實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就寫什么往往反而不好。
8、普通記者其實并沒有外人想象的風光,每個月為了及格操碎了心,壓力比較大,還要在外面裝作比較風光的樣子,把苦水往肚里吞。要說掙錢,一些效益一般的媒體也掙不了多少,屬于餓不死撐不了的范圍。
敢問路在何方?行業篇
這樣一個職業已發展到了一個相對飽和的狀態,我就拿報紙來說,成都的大部分報紙的出售都被商報和華西都市報占了,主要是它們在商業開發上做得很好。其實《天府早報》在內容上很不錯,只不過在商業上開發得不夠,宣傳也少了,效益不怎么樣。其他一些小報就更別提了。以前辦的什么報紙比如什么《21世紀體育報》,沒多久就垮了。所以說成都記者也只能這樣混,不比那些媒體業發達的地區。至于成都的體育記者更沒有什么事干,四川體育這幾年要多蕭條有多蕭條。記者們唯一可以突破的就是多在稿子上下功夫,創新,多挖掘點新東西,寫出點新感覺,把新聞做大,做深入,最好再多弄點專題,爭取在全國打出點品牌。
敢問路在何方?個人篇
我不想寫諸如“為人民服務”那樣的冠冕堂皇的話,我就想說點大白話,現在是一吐為快了。說到我自己,我還是比較茫然的,現在不是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首先是我能做什么,還有就是我有機會做什么。沒法,還是那句話,走一步算一步,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
歌詞寫到“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對啊,路是人走出來的,前方沒有路就靠雙腳去走出一條路,只要心懷希望敢于去走去闖,也許天塹真的也會變通途。
我的實習報告 篇2
實習目標:熟悉選礦廠生產流程;加強與工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一、實習情況明細表:
實習時間:XX年7月12日-XX年10月16日
實習地點:云南達亞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獅子山銅礦選廠
實習車間:綜合車間 、磨浮車間崗 位
指導師傅 崗 位 指
導師傅檢修組 武存有 檢修組 張永新一號、三號皮帶 李 劍
Ⅰ段磨 (自學)二號皮帶、振篩 張正榮
Ⅱ段磨 (自學)四號皮帶 普瓊珍 浮 選 劉玉瓊中細碎 余國春、鄭安武
精礦車間 (自學)
二、生產流程圖:(略)
三、實習心得與總結:
(言不由衷)(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于有話無處說) 大千世界,想找一個能聽懂你話的人——一個能跟你說得上話的人,實在是太難太難…… 我的知青歲月 原來以為知青只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有,沒想到,21世紀也有。所不同者,此知青非彼知青,前者還能知道自己是知青,后者好像連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 痛苦的身份轉變。 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子。XX年7月1日,我走出吉林大學的校門,告別給我知識教我做人的母校,坐著K125/128次列車離開長春,前往西安;XX年7月2日到達中轉站西安,因車票太緊張,滯留西安一周的時間,正好沐浴古城西安厚重的文化氣息;XX年7月9日晚,終于能擠上開往昆明的K165次列車,在車上度過漫長的一天兩夜;XX年7月11日中午,終于到達一直向往的夢幻之地彩云之南——云南;XX年7月11日下午,來到了我的目的地云南達亞有色金屬公司獅子山銅礦,心情也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但說不出是哪一味。
頃刻間,我徹底明白何謂“社會”;頃刻間,我明白自己不再是老師的學生、父母的孩子、爺爺奶奶的孫兒了。我成為獨立的我了。 流淚的男兒。 XX年7月20日,那是一個辛酸但值得紀念的日子,那天我拿到了我畢業后的第一份工資。在學校的時候,雖然通過勤工助學、業余兼職等形式也領過不少工資,但真正的第一份工資還是在這里,在這個曾經能給我很多幻想的地方。那天從財務人員手中接過第一份工資,941.60元,我的手沒有顫抖,但我的心卻在流淚。四年的重點本科,換來的是如此出人意料的“高”報酬。我無語了。 告別茫然。
7月11日報道之后,經過幾天的思想教育,終于實習開始了。實習地點定在地表的選礦公司,離礦山機關所在地大約4公里。記不清當時是悲是喜,但終于告別茫然了。首先是安全教育,這是新員工、實習人員和長時間離崗人員進車間下隊組之前的必需。接著便是石忠師傅帶路,去車間參觀。走進車間的一霎那,我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眼光,車間里的設備如此陳舊落后,但是工人們的工作熱情卻勝過炎炎夏日。我開始吃驚了。我開始切身體會“環境能塑造人,也能摧毀人”的道理,就看人如何應對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進車間才知道,接近工人才明白,這里可能不是生活的樂土,但肯定是成長的搖籃。這里更是煉金爐。如果是真金,就不應該怕火;如果是金子,就應盡快發光。自己來自農村,深知生活的艱辛,從來不敢看低任何人。在學校表現出色,并不代表來礦山就能發光,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工人能靜下心來快樂工作,為什么我們不能放下架子從頭開始?工作和勞動之余,這是我那段時間思考最多的問題。 開始奮發。 體驗了三班輪班的工作之后,體驗了周日也要義務勞動之后,終于感受到工人之不易。工人如此辛苦,我們才初涉社會犧牲周日就叫苦不迭,實在是于心有愧啊。吃不了苦,還談什么鍛煉意志?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主觀不努力,總是埋怨是改變不了現狀的,而且毫無道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經歷一段工作磨練之后,自己終于慢慢的平靜下來,也終于磨平全身的棱角,變老實了。領導的'開導,外加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終于有點起色:逐漸適應生活環境,逐漸適應工作環境,并在全礦的“科學發展 挺進一流”演講比賽中獲得好名次,沒有丟母校的臉,為自己所在的實習單位爭光,也為自己增加了信心。
融入礦山。 不管做什么,興趣非常重要。讀書如此,工作亦如此。在礦山,興趣就表現為對礦山文化的認可。在經過初期磨練之后,自己逐漸對礦山由不聞不問變為關心它的發展。除了把條序化的企業文化牢記于心,把企業的遠景發展目標了然于胸,發現自己愛上了礦山的工作。發現自己不上班就感覺渾身不自在,發現自己愛管礦山的“閑事”了。同時還發現,礦山這個集體很溫暖。在選礦公司的三個多月里,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實現了自己預定的實習目標,即了解了選礦公司的生產流程,熟悉一些選礦相關的專業術語。此外還學會如何與工人師傅溝通。因為自己雖然會說普通話,但畢竟云南方言與普通話相差不小,要實現與工人師傅的無障礙溝通,就必須下苦功夫。
漫漫人生剛起步。雖然在選礦公司的實習已經結束,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因為在礦山機關,接觸面更加廣泛,除了要加強工作能力,加強與人溝通能力,更應該時刻注意維護礦山的企業形象和聲譽,并打響“獅子山銅礦”這個品牌。所以,其實漫漫人生剛起步。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加珍惜每一個機會,更加努力的工作,為礦山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我的實習報告 篇3
今年,這個難忘的暑假,我有幸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工作。作為奧運村住宿服務生,我們不在攝像機前,不在閃光燈下,但我們有屬于自己的奧運舞臺。我們用熱情播撒無悔青春,用赤誠之心為奧運奉獻力量;我們用最燦爛的微笑、最優質的服務為北京增光添彩。
曾經,我將自己編織的所有的五彩夢幻,深深地埋在記憶的深處。但是抓住了這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之后,服務奧運不再是我的默思游戲,奧運村將成為我釋放激情的驛站。從此,我走出夢境,走進一個從未想過的現實之中。
黎明不會因為我們不愿意起床而放慢腳步。睡眼惺忪之際伴著清爽的晨風,迎著初升的太陽鋪就的金光大道,開始我們嶄新的一天。
驕陽不會因為我們汗流浹背而心生同情。昏昏欲睡之際頂著炙熱的艷陽,在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環境之中重復著幾乎已經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完成的工作。
黃昏也不會因為我們早已身心俱疲而加快腳步。疲憊不堪之際迎著蕭瑟的晚風,在黑夜中披著月光無精打采地返回駐地。
漫漫長夜更不會因為我們早已滿眼血絲而盡快離去。迷迷糊糊中感受著凌晨的寂靜,在啟明星的陪伴下渾渾噩噩地返回駐地。
這就是我們奧運村住宿服務生普普通通的一天。躺在床上,無窮無盡的倦意如潮水般涌進早已進入睡眠狀態的大腦。然后第二天,第三天,一周,一個月,兩個月。然而,就在這平凡忙碌中,我們告別了無知;在新鮮好奇中,我們開始成熟;在周而復始中,我們學會了熟練;在無聊煩悶中,我們尋得了快樂;在驕傲自豪中,我們明白了奉獻…因為那個從未拿起過掃把的我,那個未曾刷過一次馬桶的我,那個不曾真正理解父母辛苦的我,那個更不曾想過生存如此艱難的我,那一切的一切,都已經變成了曾經!
兩個月的奧運服務是一組圖片,一系列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它們將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我的心底慢慢沉淀,那將成為我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印象一 ——出征儀式
還記得我們身著綠色的統一服裝,高舉右手宣誓的一剎那,那時我們是多么興奮與激動啊。是的,從那一刻起,我們肩負了一項神圣的責任與使命,成為一名合格的奧運村住宿服務生,為奧運會服務,為奧運村服務,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服務。
印象二 ——進村
20xx年6月25日,初進奧運村。綠樹環繞著條條街道,青草點綴著座座高樓,到處鮮花盛開,親切而溫馨,輕松而活潑,奧運村的每一處都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感覺。清一色的灰色建筑主調給人一種古樸凝重之感,小道蜿蜒著紫紅色立柱,厚重大氣,透著想象之美。主調的灰色雖是淡色,卻體現出中華民族的謙和與厚重。
印象三 ——良師益友
盡管奧運村的前期是空蕩蕩的,尚未有人入住,但這里一點也不冷清。我們的工作伙伴——港中旅集團酒店的專業員工們,他們與我們亦師亦友,既在工作中指導我們,教我們專業服務技巧,又在其他生活瑣事上熱情地幫助我們。我們一起工作,一起奮斗,一起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再苦再累,有他們在,我們就有動力。
印象四 ——第一次
兩個月下來,曾經驚嘆這里景觀的目光已被熟悉的眼神所代替。奧運村,公寓樓,那里的一花一鳥,一草一木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和它們朝夕相處,我們早已產生了感情。然而,這里又留下了我們多少個第一次!第一次度過離家的暑假在奧運村里服務,第一次為別人打掃房間,第一次卷起衣袖為客人收拾起散落滿地的衣服,第一次扛起厚重貨物而步履蹣跚,第一次被工作車磕破腳踝而光榮掛彩,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收獲...
印象五 ——感動
下班路上突降暴雨,結伴而行的我們立即將手中為數不多的遮陽傘進行分配,沒有一位同伴被丟在大雨中。同學們三三兩兩擠在傘下,相互謙讓中我聽到這樣一個聲音“寧愿我淋濕了肩膀,也不能淋濕了你的心”。雨中的花傘如倔強的向日葵,怎一份溫馨與感動。
印象六 ——微笑
看著被我們打掃得一塵不染的房間,擦干臉上的汗水,大家都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臉;看著領班、主管們忙碌的身影,我們明白自己還要更加努力;看著輔導員老師們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我們露出感動的微笑;看著鏡子,對著自己微笑,在奧運村住宿服務生這個團隊里,我們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印象七 ——“鳥巢”之旅
20xx年8月17號晚,我第一次見到了“她”。雖然電視上看過許多次,但真正站在“她”的腳下,仍難免被那看似雜亂而又恰到好處的完美所震撼。在“鳥巢”,你處處都會感受到建筑的巧思,場外草坪上錯落鑲嵌著縮小版的“鳥巢”地燈;沒有那種堆砌的傳統式大門,巨大鋼梁橫柱間通透的入口再多人也不會擁擠;巨大的卡通指示標識一目了然,讓人感到新奇、溫馨。巧思之外,更多的'是人性化設計。在“鳥巢”,我見到了屢破百米世界紀錄的飛人博爾特,見到了當今世界男子10000米霸主貝克勒的完美沖刺,見到了10萬觀眾為各國運動員加油而做起的人浪,見到了...這一晚,我終生難忘。
故事還在進行,而回憶已經開始。昔日的齊心協力與歡聲笑語不斷串聯,演繹出一部北京奧運會奧運村志愿服務的華彩樂章。我們全心全意地服務奧運,沒有人放棄,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承載了一個民族百年的夢想,我們完成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當代青年應該完成的使命。服務奧運,奉獻奧運,青春無悔,責任至上,北京奧運,我與你同在。
專業實習
奧運志愿服務結束后,從8月31日至9月20日,我回家在江蘇省“海安縣新聞信息中心”(中共海安縣委機關報)進行專業實習。實習期間,通過深入鎮村、走進企業、參加人大代表接待日、臺商中秋聯誼會等活動形式,進一步傾聽基層群眾的心聲,體會民營企業家艱辛的創業歷程,了解國家及基層政府對農民的扶持政策等。
參與撰寫的《城鄉低保對象獲油價補貼》、《我縣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南通市人大領導來海接待人大代表》、《在海臺商中秋聯誼》、《江蘇省鵬飛集團董事長—王家安》(人物通訊)等7篇稿件分別在《海安新聞》9月5日、9月8日、9月12日、9月22日上發表。其中《城鄉低保對象獲油價補貼》還在9月3日的《江海晚報》上發表。
通過此次專業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意識到寫新聞需要咬文嚼字。同時我也發現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些都會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努力加以改進,使自己更適應新聞工作的需要。還有很感謝實習單位給我這次機會,對我來說是一次歷練,我知道了要珍惜眼前的機會,好好學習專業知識,扎實基礎,積累經驗,增強自己的能力。
【我的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我的實習報告05-22
(精選)我的實習報告10-14
我銑工實習報告10-14
興業銀行實習報告|實習報告05-03
【經典】實習報告08-20
實習報告05-21
(精選)實習報告05-21
實習報告10-12
在小學實習的實習報告06-26
軟件開發項目實習報告_實習報告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