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年級三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上課時我能夠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能 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能夠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當然,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3、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要針對上述問題,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4、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3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政府、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下冊工作總結02-0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1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7-06
三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13
小學品德與社會工作總結10-27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9-03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1-11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11-01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