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1
我院20xx年按照省、市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要求,嚴格執行國家衛生法律法規。絕大部分醫務人員盡心盡責,遵守醫院規章制度,遵守醫療操作常規,完成自我的本職工作,但還是出現了一些醫療糾紛,現總結上半年醫療糾紛情景,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
一、基本情景
上半年總共發生和解決的醫療糾紛13例,經濟補償或賠償共17.07萬元,醫方原因7例,占53%,患方原因6例占47%,較20xx年同期有所減少(20xx年上半年補償或賠償約190.50萬元)。產生的原因:
1、醫方:業務能力、服務態度、溝通、告知不到位、違反操作常規、處理方式不當、其他
2、患方:無理取鬧、缺乏醫學常識、社會原因。
上半年全部醫療糾紛發生圍堵醫院和醫務人員5次。
二、原因分析
(一)患方原因
一是法律意識淡薄。盡管隨著社會的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普遍增強,但當前部分群眾的法律知識依然相對缺乏,法制觀念比較薄弱,不明白或不愿意經過正常醫療事故處理程序去解決問題,而寄期望于經過吵鬧的方法來到達賠償的目的,認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這是發生醫療事故或醫患爭執后,患者方經過非正常手段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患者方大多不愿理解醫學鑒定,尤其對尸體解剖,患者家屬在思想上還不能承受。
三是對醫療結果的期望偏差;颊叻接捎谌狈Ρ匾尼t療知識,對醫療
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夠,認為病人進了醫院,就是進了“保險箱”,一旦治療結果難以到達預期目的,或發生病情惡化甚至患者死亡,就把一切職責歸咎于醫護人員和醫院,導致情緒難以控制,冒然采取過激行為。
(二)醫方原因
一是醫務人員缺少與患者主動的、必要的溝通。盡管此刻,醫院的服務理念正在逐步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質量為核心”、“以病人為中心”轉移,但仍有一些醫護人員“見病不見人,治病不治心”。當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的診療行為提出異議,要求作出解釋時,醫務人員通常只給予簡單的回復,強調院方沒有職責,從而致使患者方情緒偏激,產生糾紛。這是造成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
二是醫務人員執業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個別醫務人員不注重新知識新理論的學習,不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有時候憑借經驗用藥,憑借經驗看病,過于武斷,加上對疾病解釋不到位,溝通不全面,從而發生糾紛。
三是部分醫務人員對核心制度的執行只是流于背記它的資料,不能將其貫穿于整個診療過程中,有些制度的落實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去做,職責心不強,疏于勘察、核對,導致一些低級錯誤的發生,例如:清創縫合及一些簡單的操作只是簡單的跟患者說說,沒有詳盡的書面告知和取得患方理解后的簽字,有的沒有給患者帶來不好的結果,解釋后未引起大的糾紛,但也有一部分患者轉歸不好的,院方進行了高額的'賠償,核心制度的執行不到位,今后應當引起重視、引以為戒。
四是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只看重“你來看病我給你治病”,大家心里都明白醫學是個缺陷科學,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醫治,為此在治療時大家都會對患者說風險,不注重病歷醫學文書的書寫,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夢想, 鑒定時病歷上頭漏洞太多,鑒定后由此導致院方職責。
(三)社會以及其他因素
一是輿論導向的誤區。目前社會輿論一般認為患者是弱者,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或醫患糾紛后,社會同情的天平大多傾向患者,異常當患者死亡時,社會輿論一般都認為醫院有必須職責,而不去確定具體的病例如何。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突出的醫患糾紛事件,患者方糾集起親戚、朋友、同事、鄰里二、三十人大鬧醫療機構。對此,有些人認為病人在醫院出事,家屬行為過激一點能夠理解。
二是一些群眾認識不足。想當然地認為:患者是個人,醫院是公家,人家治不好病或者死了人,醫院總要賠一點。致使醫院迫于來自多方面的社會壓力,息事寧人,賠錢了結糾紛。
三是司法程序滯后等。本來經過行政或司法程序解決醫患矛盾是最便捷、最正當的途徑,可是現有法規的程序規定,由正常行政處理或司法訴訟程序來解決醫患糾紛不僅僅程序復雜、曠日持久,并且患者方大多因病因傷治療無果或死亡,已很難去承受由行政處理或司法訴訟程序。
三、整改措施
1、執行查對制度要求醫務人員把查對意識和醫療職責結合在一齊,貫徹于醫療活動中,使其成為醫務人員的基本素質。
2、執行接診制度誤診漏診常常是由于診療經驗、技術和職責心等綜合因素造成的。醫療管理有接診、三級醫師查房、會診及病案討論制度,嚴格執行制度是防范漏診誤診的重要環節。
3、轉變服務觀念要求我們必須切實重視患者的權利,轉變醫療作風。
4、嚴格管理,堵塞漏洞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同時,還是要靠加強管
理、堵塞漏洞?剖抑g的協調、違反制度及操作常規的及時制止等。
5、告知義務在診療過程中應充分讓病人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情,即將采行的檢查活治療之原因和可能之后果,讓病人與家屬感覺受到尊重和參與感。對嚴重副作用的藥物盡到事前告知的義務。
6、不要輕易承諾對于病情治療的預后狀況之措辭應較為謹慎,千萬不要向病人保證治愈或根治,也不要讓病人有錯誤之期待,對于一個可理解的病人,也不可承諾。
7、醫務人員應增強法律意識,保護患者及自我。
8、重視臨床護理記錄的法律意義有時候成為權威性書面材料,必須要重視其書寫與保管。
9、完善病歷和處方的書寫是醫療司法鑒定的重要依據,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綜上所述,為了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要不斷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醫風、基本理論、業務知識及實踐技能考核的教育,嚴格單位規章制度,把核心制度貫穿于整個診療活動中,把我院的醫療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2
我院20xx年嚴格按照衛生部和省、州衛生部門管理要求,認真執行各項醫療相關法律法規,廣大醫務人員盡心盡力,遵守法律法規和遵守醫療常規操作規范,完成了本職工作,但還是出現了一些醫療糾紛,共計發生醫療投訴X起,發生醫療糾紛X起。
一、總體情景:
醫療投訴X起,其中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XX科X起,;發生及已處理的醫療糾
賠償金額
發生醫療糾紛的原因
1.職責心不強。醫務人員如缺乏高度職責心,易發生醫療過失,導致糾紛。有X例醫療糾紛因職責心不強,未認真觀察病情變化,導致患者死亡引發糾紛,涉及科室有XX科、XX科。
2.違反醫院核心制度、技術操作常規。醫院的核心制度、操作常規是醫務工作者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否則將會導致輸錯液、違規手術等差錯或事故。X例糾紛為違反我院核心制度,病人沒有認真核對姓名、性別、年齡,導致發生糾紛后醫院調解時站在不利的角度,發生科室XX科。3.與服務態度有關。有X例糾紛為檢查時未盡到提醒義務,導致檢查者家屬意外受傷引發糾紛,涉及科室XX科。
4.與科室工作性質有關。從醫療糾紛發生的科室看,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是臨床科室。因這些科室工作量大,任務重,直接與患者接觸,在繁忙的工作中易出現醫療缺陷,導致糾紛。資料提示,手術科室是發生醫療糾紛的高發區,這些科室操作機會多,風險大,應引起足夠重視。
二、防范醫療糾紛的措施
1.轉變服務觀念。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改善服務態度,加強職責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要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必須切實重視患者的權利,轉變醫療作風。醫療人員在診療病人的過程中,應充分讓病人與家屬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即將采行的檢查或治療之原因和可能之結果,讓病人與家屬感覺受到尊重與參與感。對嚴重副作用的.藥物以盡到事前告知之義務;對于病情治療的愈后狀況之措辭應較為謹慎,不要向病人保證能治愈或根治,也不要讓病人有錯誤之期待,對于一個可理解的病人,雖然可能確信病人會有好的結果,也不要輕易給予承諾;解釋病情時,應統一口徑后,方可向病人家屬解釋,醫療人員應當站在病家的立場思考,以病人與家屬能夠理解的措辭與用語,并確認他們已經正確了解所要傳達的訊息。
2.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重點防范以上多發環節,在臨床工作中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嚴格按規范進行診療操作,醫護人員要把查對意識和醫療職責結合在一齊,貫徹于醫療活動中,使其成為醫護人員的基本素質。3.醫護人員應增強法律意識。由于全社會法制觀念的逐步確立,患者及家屬維權意識大大增強,當前的現狀是:一方面,個別醫務人員沒有根據法律規定約束自我的行為,發生醫療事故損害了患者的權益;另一方面,醫院和醫務人員對目前所處的法律環境認識不清,缺乏法律意識,從而不能很好地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4.加強重點科室管理,確保醫療安全。手術科室、急診科是醫療糾紛防范的重點。所以,要強化這些科室基礎醫療工作質量,注重基礎質量管理,加強對重點部門和重點病人的監控,將急、危、重癥病人作為監控重點,進取尋找醫療質量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其次,要重視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醫療文書是醫療糾紛中技術鑒定、司法鑒定、判明是非、分清職責的依據,要保證病案的真實性、可靠性,為妥善處理醫療糾紛供給法律依據。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3
我院20xx年按照省、市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要求,嚴格執行國家衛生法律法規。絕大局部醫務人員盡心盡責,遵守醫院規章制度,遵守醫療操作常規,完成自我的本職工作,但還是出現了一些醫療糾紛,現總結上半年醫療糾紛情景,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
一、根本情景
上半年總共發生和解決的醫療糾紛13例,經濟補償或賠償共17.07萬元,醫方原因7例,占53%,患方原因6例占47%,較20xx年同期有所減少(20xx年上半年補償或賠償約190.50萬元)。產生的原因:
1、醫方:業務本領、效勞態度、溝通、告知不到位、違反操作常規、處理方式不當、其他
2、患方:無理取鬧、缺乏醫學常識、社會原因。
上半年全部醫療糾紛發生圍堵醫院和醫務人員5次。
二、原因分析
(一)患方原因
一是法律意識淡薄。盡管隨著社會的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普遍增強,但當前局部群眾的法律知識依然相對缺乏,法制觀念比擬薄弱,不明白或不愿意經過正常醫療事故處理程序去解決問題,而寄期望于經過吵鬧的方法來到達賠償的目的,認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這是發生醫療事故或醫患爭執后,患者方經過非正常手段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患者方大多不愿理解醫學鑒定,尤其對尸體解剖,患者家屬在思想上還不能承受。
三是對醫療結果的期望偏差。患者方由于缺乏必要的醫療知識,對醫療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夠,認為病人進了醫院,就是進了“保險箱”,一旦治療結果難以到達預期目的,或發生病情惡化甚至患者死亡,就把一切職責歸咎于醫護人員和醫院,導致情緒難以控制,冒然采取過激行為。
(二)醫方原因
一是醫務人員缺少與患者主動的、必要的溝通。盡管此刻,醫院的效勞理念正在逐步由“以疾病為中心”向“以質量為核心”、“以病人為中心”轉移,但仍有一些醫護人員“見病不見人,治病不治心”。當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的診療行為提出異議,要求作出解釋時,醫務人員通常只給予簡單的'回復,強調院方沒有職責,從而致使患者方情緒偏激,產生糾紛。這是造成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
二是醫務人員執業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個別醫務人員不注重新知識新理論的學習,不注重自身業務本領的提高,有時候憑借經驗用藥,憑借經驗看病,過于武斷,加上對疾病解釋不到位,溝通不全面,從而發生糾紛。
三是局部醫務人員對核心制度的執行只是流于背記它的資料,不能將其貫穿于整個診療過程中,有些制度的落實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去做,職責心不強,疏于勘察、核對,導致一些低級錯誤的發生,例如:清創縫合及一些簡單的操作只是簡單的跟患者說說,沒有詳盡的書面告知和取得患方理解后的簽字,有的沒有給患者帶來不好的結果,解釋后未引起大的糾紛,但也有一局部患者轉歸不好的,院方進行了高額的賠償,核心制度的執行不到位,今后應當引起重視、引以為戒。
四是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只看重“你來看病我給你治病”,大家心里都明白醫學是個缺陷科學,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醫治,為此在治療時大家都會對患者說風險,不注重病歷醫學文書的書寫,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夢想,鑒定時病歷上頭漏洞太多,鑒定后由此導致院方職責。
(三)社會以及其他因素
一是輿論導向的誤區。目前社會輿論一般認為患者是弱者,一旦發生醫療事故或醫患糾紛后,社會同情的天平大多傾向患者,異常當患者死亡時,社會輿論一般都認為醫院有必須職責,而不去確定具體的病例如何。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突出的醫患糾紛事件,患者方糾集起親戚、朋友、同事、鄰里二、三十人大鬧醫療機構。對此,有些人認為病人在醫院出事,家屬行為過激一點能夠理解。
二是一些群眾認識缺乏。想當然地認為:患者是個人,醫院是公家,人家治不好病或者死了人,醫院總要賠一點。致使醫院迫于來自多方面的社會壓力,息事寧人,賠錢了結糾紛。
三是司法程序滯后等。本來經過行政或司法程序解決醫患矛盾是最便捷、最正當的途徑,可是現有法規的程序規定,由正常行政處理或司法訴訟程序來解決醫患糾紛不僅僅程序復雜、曠日持久,并且患者方大多因病因傷治療無果或死亡,已很難去承受由行政處理或司法訴訟程序。
三、整改措施
1、執行查對制度要求醫務人員把查對意識和醫療職責結合在一齊,貫徹于醫療活動中,使其成為醫務人員的根本素質。
2、執行接診制度誤診漏診常常是由于診療經驗、技術和職責心等綜合因素造成的。醫療管理有接診、三級醫師查房、會診及病案討論制度,嚴格執行制度是防范漏診誤診的重要環節。
3、轉變效勞觀念要求我們必須切實重視患者的權利,轉變醫療作風。
4、嚴格管理,堵塞漏洞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同時,還是要靠加強管理、堵塞漏洞?剖抑g的協調、違反制度及操作常規的及時制止等。
5、告知義務在診療過程中應充分讓病人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情,即將采行的檢查活治療之原因和可能之后果,讓病人與家屬感覺受到尊重和參與感。對嚴重副作用的藥物盡到事前告知的義務。
6、不要輕易承諾對于病情治療的預后狀況之措辭應較為謹慎,千萬不要向病人保證治愈或根治,也不要讓病人有錯誤之期待,對于一個可理解的病人,也不可承諾。
7、醫務人員應增強法律意識,保護患者及自我。
8、重視臨床護理記錄的法律意義有時候成為權威性書面材料,必須要重視其書寫與保管。
9、完善病歷和處方的書寫是醫療司法鑒定的重要依據,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綜上所述,為了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要不斷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醫風、根本理論、業務知識及實踐技能考核的教育,嚴格單位規章制度,把核心制度貫穿于整個診療活動中,把我院的醫療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4
作為醫院的一名醫療糾紛處理人員,我深刻體會到醫療糾紛處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工作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處理醫療糾紛需要細心、耐心、客觀、公正。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對雙方進行溝通,聽取各自的意見和訴求,了解具體情況和原因,并通過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和判斷,最終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在處理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及時妥善處理醫療糾紛,有助于降低風險和減少損失。醫療糾紛處理的及時性和效率性對于醫院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及時解決糾紛可以有效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降低醫院的風險和損失,增強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和認可,保護醫院的良好形象。
再次,醫療糾紛處理需要注重預防和倡導。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可以從醫療質量管理、公共宣傳、健康知識普及等方面入手,提高患者對醫療知識和醫療流程的了解和掌握,增強患者的責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倡導和宣傳醫德醫風,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醫患溝通與協調,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處理醫療糾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們保持專業水準和良好的工作態度,加強預防和宣傳工作,充分發揮醫療糾紛處理的積極作用,為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5
在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療糾紛很難完全杜絕,一旦形成醫療糾紛,會直接或間接地涉及醫患雙方的權益、道德和法律責任問題。因此,必須重視醫療糾紛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才是解決醫療糾紛的關鍵所在。
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改善服務態度,加強責任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重點防范以上多發環節,在臨床工作中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嚴格按規范進行診療操作。我院制定醫療糾紛防范的幾個要點:
1、執行查對制度
要求醫護人員把查對意識和醫療責任結合在一起,貫徹于醫療活動中,使其成為醫護人員的基本素質。
2、執行檢診制度
誤診漏診常常是由于診療經驗、技術和責任心等綜合因素造成的。醫療管理有接診、二級查房、會診以及病案討論等制度,嚴格執行這些制度會使誤診、漏診率大大減低。
3、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嚴格執行病案管理制度,可減少醫療糾紛以及醫療糾紛的復雜性。病案作為醫療檔案,是醫生對病情分析和處理的真實記錄,當發生糾紛時,它又是出具醫療鑒定和調解處理醫療糾紛的主要依據。
4、轉變服務觀念
要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醫院和醫務人員必須切實重視患者的權利,轉變醫療作風。
5、嚴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預防醫療糾紛的實際手段主要還是靠加強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不完善,監督執行不力;科室和部門之間銜接協調不夠;個別醫院工作人員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病案和其它醫療文書書寫和管理不規范等。
6、告知義務
醫患關系的改變,消費者意識的抬頭,醫療人員在診療病人的過程中,應充分讓病人與家屬了解病人目前的病情,即將采行的檢查或治療之原因和可能之結果,讓病人與家屬感覺受到尊重與參與感。對嚴重副作用的藥物以盡到事前告知之義務。
7、不要輕易承諾
對于病情治療的愈后狀況之措辭應較為謹慎,千萬不要向病人保證能治愈或根治,也不要讓病人有錯誤之期待,對于一個可理解的病人,雖然可能確信病人會有好的結果,也不要輕易給予承諾。
8、注意措辭
解釋病情時,醫療人員應該站在病家的立場思考,以病人與家屬能夠理解的措辭與用語,并確認他們已經正確了解所要傳達的訊息。
9、醫護人員應增強法律意識
護理人員必須學法、懂法。對已經發生的差錯和護理糾紛應采取個案分析,對案例進行討論剖析,從法律的角度來認識糾紛產生的原因,使全體護理人員逐漸學法、懂法,并運用到護理實踐中去,提高護士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
10、重視臨床護理記錄的法律意義
護理記錄不僅是臨床診治病人病史資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體現了護理質量的高低,是醫療、護理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法律效應,可以成為權威性書證材料,所以必須重視護理記錄的書寫與保管。
11、完善病歷和處方的書寫
病歷是醫護人員臨床思維的憑證,是診療過程中的原始記錄,有很強的書證作用,是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司法鑒定的重要依據。一旦發生醫療糾紛,醫療文件的記錄存在缺陷,勢必使醫院處于舉證不力的境地,因此,規范病歷書寫是防范醫療糾紛的重要措施。各種醫療文件應按照有關規定詳細記錄、及時完成,特別是搶救、會診、手術、麻醉、上級醫師查房、交接班等記錄。在書寫過程中出現錯字時,應當用雙線劃在錯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蓋或去除原來的字跡。
【處理醫療糾紛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醫療糾紛工作總結03-02
醫療糾紛答辯11-25
醫療糾紛調解協議03-25
醫療糾紛和解協議04-18
水處理工工作總結04-02
水處理工作總結05-20
水處理的個人工作總結07-13
公文處理工作總結12-11
水處理技術工作總結07-15
醫療糾紛調解協議書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