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四篇
光陰如水,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現在這個時候,你會有怎樣的計劃呢?做好工作計劃可是讓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將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一年級教材、教師用書、教輔資料等為指導思想,教學中遵循教育教學原則,確實把本班教育教學工作搞好。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3)數學和本班《品德與生活》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一(3)班有學生5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了解,這些學生由于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都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班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本學期施行的實驗教材,主要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因此,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四、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會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六、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盡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4)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5)聯系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盡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表,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
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
四、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應該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發展用數學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應該: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
。2)盡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數”等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素材
。4)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5)聯系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數和計算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緊密聯系著的。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于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采取逐步擴大數的范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鞏固所學的計算。
3、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數概念的建立,對兒童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兒童入學時都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的各數,但是對于數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認數教學中,都要教學數的基數含義、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序數含義、數的組成等內容。同時注意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4、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例題中呈現多種計算方法,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不急于評價各種算法的優劣,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注意體現因題而異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計算方法。
5、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兒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入學前已經有了一些關于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經驗。小學低年級的幾何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逐步發展起空間觀念。因此,教學時應該注意利用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大量、豐富的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豐富學生對物體的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體驗圖形的一些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大量感知的過程中,逐步體會什么是空間與圖形,利用這些知識我們能做什么,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是為了能用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為此,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廣泛聯系,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逐步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7、安排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要點之一。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
1、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二、班級情況分析:
20xx—20xx學年度上學期,我擔任一年級(1)班和一年級(2)班數學課和兩班副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工作,一(1)班和一(2)班都有50名學生,其中(1)班有男生27名,女生23名,少數民族學生33人,(2)班有男生26名,女生24名,少數民族學生30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是上過幼兒班,他們天真可愛,活潑調皮。開學初,經過和學生初步接觸了解,這些學生由于常規訓練少,一些起碼的常規知識還不懂,他們還像在幼兒園一樣沒有任何約束,想來就來,要走就走,上課時亂走亂動。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將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
三、教學內容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數學樂園;認識圖形(一),活動園地;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最簡單的加減法應用題,我們的校園,數學實踐活動;總復習。
四、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正確地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抽象出數,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熟練地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會正確,工整地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和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能熟練地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地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20以內的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的數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知道加和減法的含義,直觀地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法與減法的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表達式題。
5、使學生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比較容易的加減法一步計算的圖文應用題。知道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會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口述答案,能看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簡單的講述和與求剩余的數量關系。
6、使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了解。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及有關資料,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
。ǘ⿺祵W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ㄈ┙鉀Q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ㄋ模┣楦信c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六、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2、重視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建立數感。
3、計算教學應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4、根據兒童生活特點,從感必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6、設計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盡量注意使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學具。
七、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實現多維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教學過程要體現活動性。
3、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4、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5、教師應創造性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6、實施多元化的評價。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有28人,男生有14人,女生14人,他(她)們是剛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分鐘的課堂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真的很難!然而學會傾聽是新課標中對一年級小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首先在課堂語言上要力求兒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個別輔導,對于優秀生盡量讓他吃得飽。
二、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表,20以內進位加法,總復習。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認識立體圖形,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7、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教學措施
1、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勇于創新,堅持教學六認真。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 趣,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習慣。
4、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5、注意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6、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7、合理利用課外教輔材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飽;利用中午及困難班時間對差生進行輔導,讓他們吃得了。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六、課時安排
(一)準備課:數一數、比一比(4課時)
。ǘ┪恢茫3課時)
。ㄈ1~5的認識和加減法(10課時)
1.1~5的認識(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2課時)
。ㄋ模┱J識圖形(3課時)
。ㄎ澹6~10的認識和加減法(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4課時)
整理和復習(2課時)實踐活動:數學樂園(1課時)
。11~20各數的認識(4課時)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2課時)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2課時)
數學樂園(1課時)
。ㄆ撸┱J識鐘表(2課時)
。ò耍20以內的進位加法(11課時)
。ň牛⒖倧土暎4課時)
【一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第一學期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計劃06-09
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工作計劃07-23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計劃第一學期08-23
初二數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計劃06-08
教學第一學期工作計劃06-18
第一學期小學數學教研工作計劃05-16
初中數學工作計劃第一學期08-23
第一學期數學教研工作計劃06-29
小學數學第一學期教研工作計劃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