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三篇
光陰如水,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工作計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新的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完成新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順利的進行,特制訂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一、總體目標:
以我校教學計劃為指導,形成先進的課程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以應對中考為主。包括世界近代史部分的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單元,世界現代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單元。使用的是《世界歷史》(人教版),以英、法、美、德、俄、日等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為線索。教材最顯著的特點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加側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三、學生情況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處于變化時期,其思想波動幅度大,對于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積極性和向學性,需要老師采取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
從上學期的學生學習狀況來看,二班的學生,優生多,中等少、差生多,學生遇到疑難問題解決不了。一班的學生,優生、中等生、差生比例差不多。綜合來看,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比較好,就是個別學生手懶,不愿寫,針對上面情況,本學期采取提優補差措施,提高優秀率是當前最主要的,使學生的成績快速提高。
另外,教材所述知識為世界歷史,內容寬泛并有時間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務,在動員學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使所有學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
四、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首先是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要堅持基礎性和科學性原則,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切實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2、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堅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重點,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課堂教學堅持整體性原則,教學過程中始終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全面整合,使學生全面發展,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實踐。尋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4、教學語言規范,精神振奮,按時上下課,關心學生,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搜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相關的材料;敘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
5、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里特征,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從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啟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負擔。
6、有效的作業,是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發現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學習任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爭取在課堂中完成習題。對于考試和作業做到及時批改和反饋。查漏補缺。
7、進一步深入課題的研究和運用本學期繼續深入研究和運用的教研課題是:《歷史學科師生教學活動方式轉變研究》。
在工作實踐中要緊緊圍繞這一課題,潛心研究,大膽實踐,撰寫實踐課案,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在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并能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健康個性的發展。
五、輔導:
輔導以學習上的優生和暫時的后進生為主,即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各種能力,重視知識的查漏補缺和學法上的指導,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意志、習慣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輔導中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對那些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幫助他們發展特點,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培養其創新能力。在課堂上讓優生發揮骨干作用,帶動班級的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利用學校開展的學困生輔導工作,在多方面關心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上學期顧靜和嚴廷花同學做為我的輔導對象,在期末考試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本學期,我選定邢海泉和王家威兩名同學,爭取實現兩位同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成績的提高。
六、自我提高
1、認真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任務,積極參加文科組組織的學習活動,及時送檢教案。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最好歸納和總結。
2、繼續參加全縣第三批骨干教師的培訓活動,認真完成作業,為全縣歷史學科點名聽課做好充分準備。
3、繼續開展讀書活動,并及時做好讀書筆記,充實到自己的博客中。學期末上交一份讀書心得。
4、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積極參加聽課活動。(聽課節數不少于20節)。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為實現教學質量“四年提升規劃”中“三年上水平”的目標,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為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小學升入初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愿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后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于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征,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后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五、周活動安排
周次
時間
內容
一
8.15-8.21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2原始的農耕生活
二
8.22-8.28
3華夏之祖單元復習檢測
三
8.29-9.4
4夏、商、西周的興亡5燦爛的青銅文明
四
9.5-9.11
6春秋戰國的分爭7大變革的時代
五
9.12-9.18
8中華文化的勃興(1)9中華文化的勃興(2)
六
9.19-9.25
單元復習檢測
七
9.26-10.2
10“秦王掃六合”11“伐無道,誅暴秦”
八
10.3-10.9
復習第一單元
九
10.10-10.16
復習第二單元
十
10.17-10.23
綜合復習
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試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統的漢朝13兩漢經濟的發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15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漢文化(1)17昌盛的秦漢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單元復習檢測
十六
11.28-12.4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第四單元復習
十九
12.19-12.25
第四單元檢測總結復習第一、二單元
二十
12.26-1.1
總結復習第三單元總結復習第四單元
二十一
1.2-1.8
綜合復習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試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按照現行課本,堅持課改新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改進教法,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落實教學常規,努力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要求:
Ⅰ.教學內容要求:①七年級、八年級均上本年級的《中國歷史》;②九年級上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
建議對九年級上冊的1-3單元古代史內容,可作一般了解。教學重點應放在九年級上冊的.4-8單元。
Ⅱ.教學環節要求:
1.備課:
①教師要深入鉆研現行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本學期的教學任務與要求,作好學期教學總體安排,根據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本章、本課的教學目的與任務。
②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識體系,明確每個單元與每節課的任務,找出重、難點,注意掌握各課的內在聯系,準確掌握歷史課本中史實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結合教材,注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③每節課的教案要能體現出教學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學過程中。
④每節課要有簡明、系統、突出重點、層次分明的板書設計。
2.上課:
①提倡結合教材,結合實際使用得體的教學方法。做到講練結合,點面結合,圖文結合,重點突出,師生互動。
②用普通話教學,語言力爭準確、簡單、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3.批改
有練則改,以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狀況和學科能力的情況。
4.輔導:
①指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及回答問題的能力。
②指導學生收集、整理、閱讀歷史資料,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課后“自由閱讀卡”,上好活動課,組織興趣小組開展課外活動。
(三)教學安排
初一:
時間教學內容(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期中前1-11課
期中~期末12-22課
初二:
時間教學內容(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期中前1-13課
期中~期末14-22課
初三:
時間教學內容
期中前《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8單元
期中~期末《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7單元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01-18
初中歷史備課工作計劃07-03
初中歷史組工作計劃08-27
初中歷史組工作計劃(合集)10-23
初中歷史教研工作計劃范文10-15
初中歷史備課組工作計劃06-24
初中歷史備課組工作計劃09-19
初中歷史教師工作計劃07-29
初中歷史教研組工作計劃09-02
初中歷史下學期工作計劃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