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歡迎閱讀與收藏。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1
一:實習目的
1.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 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 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
4. 了解巖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巖石標本
二: 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 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12月11日上午十點,統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觀看巖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樓區北側閩江鄉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巖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實習報告《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巖層的產狀為:N330E, N247E,<50
3.斷層巖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 金牛山的巖石大部分都是巖漿巖,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 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巖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雜亂無章,2.不顯層次,呈致密塊狀,富含花崗巖及花崗斑巖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 從樣品看巖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巖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巖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復雜,在上山途中發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于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產狀各不相同,并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巖漿巖構成,巖漿巖分化后,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巖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巖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標本等類型。
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巖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巖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6. 實習總結
兩天的實習非常短暫,但我們的收獲是重大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到了地質羅盤的使用及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對真實的地質現象有了一定了解。從標本室里我們更認識了許多未見過的巖石,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實習結束了,而我們對實際動手的渴求依然很強烈。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2
一、實習概況:
本次實習為期一周,實習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和提高學生
土木工程專業的熱情和興趣。實習包括課堂講解和實地考察兩部分。在課堂中,老師簡單講解實習內容及各種地質相關內容,在現場根據具體情況姚老師深入分析,精心講解,不僅使我們掌握了野外實習的基本要領,還使我們對課程理論知識有了感性認識并加以鞏固和深化。
二、實習內容:
巖石及邊坡工程地質問題,地質實習本質就是研究各種
地質情況,其中一大塊內容便是巖石和及其構成邊坡的工程地質問題,因此,此次實習最大的內容就是觀察各種巖石和分析其構成的邊坡情況。實習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跟巖石和邊坡打交道,老師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講解這部分的知識。我們看到了由殘積土形成的土質邊坡,其下的坡積物顆粒大小懸殊,工程性能很復雜,需要壓實的能量相當的大。由于該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這里只采取了最簡易的邊坡防護方式——鋪一層水泥砂漿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似乎還是讓人有些擔憂。我們知道由于巖漿噴出地表后,迅速結晶,以致其形成的巖石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該巖體結構是整體塊狀結構,強度較高,并且風化程度低,屬于微風化程度,故此邊坡穩定性相對較高,但由于該坡的結構面傾向和坡面傾向相同,且傾角小于坡面傾角,導致該坡存在潛在滑動問題。在這里我們測量了一組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65°,155°,35°。在地質災害危險點,我們看到了一個路塹式邊坡,該坡的結構體為散體狀、碎裂狀,風化程度高,屬于強風化,穩定性較差。因此,該邊坡防護采取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擋墻,坡面鋪上一層水泥砂漿,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體的另一面則沒有做任何防護,真為山下的居民擔憂。我們還看到了由巖石和土構成的坡,該坡的表層是沉積土。由于該坡的地質構造產生的結構面傾角小而且與邊坡平行,加上巖體屬于全風化、強風化程度,導致該坡具有較嚴重的.失穩問題,因此其采取路塹式邊坡加固方式,用鉚釘、抗滑樁和擋墻做防護,這也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見的防護方式。在其公路的剖面上我們看到了具有一層一層堆積現象的層理層面構造的沉積巖,這也是本次實習唯一一處巖石類別為沉積巖的觀察點,該巖為碎屑巖中的細砂巖、混砂巖,有明顯的褶皺現象,較為完整,而且是傾斜背斜褶皺構造。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背斜褶皺現象,由此我感到相當的榮幸。在這,我和同組組員對背斜兩翼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進行了測量,左翼: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公路旁我們看到路旁的花崗巖的風化作用包括物理風
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巖體的表面長著一顆樹,自上而下遭受著植物生長活動引發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鄭板橋的一首《竹石》詩,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量。
最后我們考察了變質巖。變質巖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巖
石,由于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
作用下,使原來巖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巖石。根據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巖的結構可分為:變余結構(殘余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巖石經變質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征,這是區別于其他兩類巖石的特有標志,是變質巖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巖變質后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征者叫變余構造。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a)板狀構造巖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巖石易于分裂成板體,原巖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云母或綠泥石。b)千枚狀結構巖石常呈薄板狀,其中各組分基本已重結晶并呈定向排列,但結晶程度較低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礦物,僅在巖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見有強烈的絲絹光澤,系由絹云母、綠泥石小鱗片造成。常具撓具和小皺紋。才c)片狀構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巖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云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巖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斷續帶狀分布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e)塊狀結構巖石中的礦物分布均勻,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
大理石和石英巖常具有的構造。鑒別變質巖時,可先從觀察巖石的構造開始,根據構造,將變質巖區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后可進一步根據片理特征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巖石的名稱。三、實習感想
為期一周的地質實習很快的就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培養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興趣,而且還在實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地質知識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質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之前的感性認識升華為如今的理性認識,這種質的飛躍,應該歸功于實踐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實習中我在老師身上學了不少的東西。體會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認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棄,爬山時,在老師的激勵下,我堅持下來了,所以要銘記:做事要認真,即使不喜歡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讓自己造福于人類!在實習中我還學到了很多的在學校課本上和知識里學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是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鍛煉的,我也相信我會做好這一切的,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才會將我所有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學習中我相信我會繼續不斷的做好的。通過實習我對自己更有信
心了,這一次實習是給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財富,相信我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做好的!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3
1.目的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認識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相關地質基礎知識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理論聯系實習,增強感性認識,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任務
①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②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③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包括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象觀察、描述記錄等內容。
④通過實習,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地質作用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求
①實習前學生應認真學習實習知道書,以明確實習目的、內容安排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②實習中學生要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的講解。
③現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要認真細致,并作好記錄,還應多問、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懶惰思想。
④每個學生應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⑵.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實習過程
實習的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又分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實習,過程由實習指導書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車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剛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子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下午乘車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實習任務完成情況
通過實習我們三大類巖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在野外認識和辨別三大類巖石,還能夠在野外辨別各種地質構造。通過在各實習點對其的觀察,實地考察,我掌握了羅盤的使用,還在各實習點采集了各種相應的巖石標本。還提高了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并學會了野外紀錄,基本達到學校預期的目標。
二.各實習點地質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區
①地層: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系上統宰格組(d3z):該巖石為灰色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風化面為灰黑色,呈刀砍狀。
2.石碳系下統大塘組(c1d):該巖石為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厚層狀灰巖,角礫大小混雜,為鈣質膠結,較緊密,含珊化石,底部辦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
3.石碳系中統威寧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中部夾角礫巖,含珊瑚、腕足化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等,風化面為灰白色,局部有鐵質侵染,與大塘組整合接觸。
4.二迭系下統——(1)倒石頭組(p1d):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巖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沙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黏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2)棲震組(p1x):為淺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云巖,風化面為灰黑色白云質灰巖。風化后成團塊狀小虎斑,成分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漸增多。含豐富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3)茅口組(p1m):上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狀灰巖與灰色琥珀斑狀白云質灰巖互層,巖性較純,層理不發育,表面有雨蝕溝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為灰色厚狀不規則琥珀斑狀白云質灰巖,與棲震組整合接觸。
5.二迭系上統蛾眉山組(p2b):上部為黑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塊狀玄武巖,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巖,可見由粗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燦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②構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干斷裂。西山龍門一帶,斷面向東傾斜,產狀較陡,近于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及龍門等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
③巖漿巖:該地區有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及塊狀玄武巖,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④地貌:西山大斷裂西盤上升形成了觀音山西山龍門,東盤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龍門(斷層崖)等地貌景觀。滇池為斷陷湖泊,西岸多為半島、海灣,地形起伏較大;北岸、南岸、東岸地形起伏較小,有八條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沖積扇等沉積。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棲霞和茅口組的灰巖巖、白云質灰巖構成。地表巖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容蝕形成巖溶地貌(又稱kast地貌)。石筍、石芽、石柱、溶溝、溶槽、溶蝕漏斗等地貌隨處可見。
⑵武定地區
1.地層:在五孔橋觀察了輝綠巖與三疊系資組的接觸關系及灰綠巖體的巖石特征(球形風化)。經過觀察,發現二者的接觸面的特征是: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一層厚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古風化粘土層,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積接觸關系。輝綠巖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巖無烘烤蝕變現象;輝綠巖中長石高嶺土化現象明顯。
在雷剛廠觀察了三疊系舍姿組與寒武系西王廟組的接觸關系。
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巖與黃色粉砂巖互層。
舍姿組:為紫灰色泥巖夾多層淺灰黃中層狀粉砂巖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中層狀含細礫、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巖。二者的接觸關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芭蕉箐鐵礦觀察到縮頭山組:該鐵礦位于武定縣南東5公里處礦體產于泥盆系中統魚子甸組第一段(d2y1):屬于沉積型鐵礦床;礦石主要為鮞狀赤鐵礦。第二段為灰白薄中層狀隱晶質灰巖,泥灰巖夾白云巖,鈣質泥巖。其中在鐵礦中含有磷成分和薄層黑色頁巖、泥巖等,還含有植物碎片、貝類化石。
在獅山石棉礦觀察到登云組白云巖,獅山風景區出露寒武系,竹寺組廣泛分布,為灰黃,黃綠色頁巖、粉砂巖該礦是白云質灰巖與輝綠巖體的接觸帶,為輝綠巖體侵入,使基性巖漿熱液與白云質灰巖中的鎂質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蛇紋石化、大理巖化和石棉,石棉礦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分布于外接觸帶的白云質灰巖中。
2.構造:人民渡獅山大斷裂
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向,上盤為震旦系燈影組,下盤為奧陶系湯池組和紅石組等地層。斷層帶上發育大量構造巖。上盤多見大理巖化、角礫巖化等蝕變現象。斷距由北向南逐漸增大。斷層帶寬數米至兩百米,多由構造巖組成,其間夾斷層夾持體或斷層透鏡體。沿斷裂帶除外力西基性巖脈侵入外,還有燕山期基性巖貫入。受斷層影響,巖石蹂皺破碎現象明顯。
3.巖漿巖:輝綠巖。
4.礦體:芭蕉箐鐵礦、獅山的石棉礦、無孔橋的鈦砂礦
5.地質現象:獅山斷裂斷層破碎帶上的斷層角礫巖、地層的錯動與缺失、無孔橋沉積接觸面上的風化殼、獅山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6.地貌:人民渡斷裂構造,形成兩斷面上生長的植被有很大差別,在芭蕉箐看到赤鐵礦礦床,而在獅子山觀察到了石棉礦及石棉的采礦洞,獅子山風景區,其山勢雄渾秀麗,古樹參天,蒼松翠柏,古寺幽靜,是國家aaa級名勝風景區。
⑶元謀地區
1.地層:黃瓜園出露海資哨組、路古模組和鳳凰山組
㈠海資哨組:淺灰色千枚巖、云英片巖夾結晶灰巖、大理巖。
㈡鳳凰山組:上部細晶大理巖夾千枚巖,下部夾中——粗粒大理巖,其中有交代或充填型赤鐵礦及沉積型菱鐵礦。
㈢路古模組:眼球狀云母片麻巖、云母石英片巖、黑云母長石片麻巖、角閃石片巖等。
南北向綠汁江深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的體朱布超基巖。侵入于前震旦系元謀群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中,巖體分異較好,具垂直分帶,由上而下一般可分為:輝綠輝長巖帶、輝長巖帶、輝石帶、橄欖巖帶、橄輝巖帶、各帶為漸變過度關系。平面上各帶是不對稱環狀分布,四周為邊緣相。巖體雖小,但含鉑達到工業要求,巖石普遍受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滑石化、碳酸鹽化等。
德大、那化花崗巖體。這些花崗巖石是晉寧期產物。巖體的巖性組合復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巖漿雜巖體。主要由黑云母花崗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組成,呈巖基產出。黑云母花崗巖:淺灰色,略顯粉紅色,細、中粒結構,局部為粗粒結構。閃長巖:暗灰、灰綠色,多為細、中粒結構。
彎堡土林一帶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碎屑沉積物,彎堡土林的成因及存在長久的原因:一墩墩的'土柱聳立在眼前,大片大片的,說起這土林是怎么形成的,早在三百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水草豐富的淺湖,氣候溫和、涼爽,湖中繁衍著蜉蝣生物,湖岸森林茂密,動物活躍。后來由于入湖河流帶來大量泥沙,淤塞湖盆,加之地殼的上升運動,使它露出地表,遭受風化剝蝕。特別是第四紀以來,由于氣候炎熱、氣溫高、降雨量小于蒸發量,在漫長的歲月里,泥土不斷地吸水、膨脹和失水、收縮,地表發生了龜裂,加上雨水沿著裂縫不斷得流蝕、沖刷,又使地表裂縫漸漸加深、擴寬和延伸。年夏一年的自然外力地質作用,終于使這里顯露出一座座土柱,進而形成眼前這一片片神奇的土林。這就是神奇的土林的形成原因,為什么這土林可以如此長久的保存呢?雨水、風化等剝蝕作用就很嚴重了,那是由于土柱頂上,有一層含鐵質的砂礫巖皮殼及半膠結的礫石層,像一頂堅硬的帽子戴在土柱上,使之免受風雨摧殘。
2.構造:朱布超基性巖體屬于南北向綠汁江大斷裂與東西向構造。為加里東晚期所形成,巖體北西南三面接觸帶近于直立,并向深部巖體內傾斜,東部接觸帶向西傾斜。德大那化花岡巖體屬塊狀構造。巖體出露于元謀縣西側斑果至物茂一帶,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南北長大于40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為晉寧期產物,巖體巖性組合復雜,巖相變化大為一巖漿巖體。
3.巖漿巖: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閃長巖、輝綠巖。
4.礦產:朱布超基性巖礦、孔雀石、橄欖石及黃瓜園鐵礦;綠泥石
5.地貌:第一,超基性巖體中含有碳酸鹽巖,可能是火山作用的結果除了這些,我們還觀察到了河流的地質作用及河流地貌,沉積作用、侵蝕作用、蛇曲河、河心灘、河漫灘等現象。除此之外,我們還觀察到了閃長巖脈、輝綠巖脈以及大量暗色析離體團塊。第二,彎堡土林,湖泊的沉積作用和地表流水的沖刷及風化剝蝕等作用形成
6.地質現象:沉積作用,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風化侵蝕作用、侵入體及侵入體有俘虜提、圍巖、析離體。土林地區地表水的片流、洪流沖刷作用。
河流的地質作用
三.結束語
1.小結:
經過這次昆明西山——武定——元謀的地質實習,使我學到了很多,不但讓我們充分的把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情況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對于在課堂上不清楚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并在實習中逐漸掌握。提高了我們對這個專業的興趣,培養了我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來分析和觀察的能力。還讓我們了解了地質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怕苦的精神,同時也鍛煉了我們自己的體魄,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對某個地質現象的見解與論述:
這一次的實習我對元謀土林產生了一股不可抗拒的興趣。路南石林已馳名中外,但云南一些地方的土林,亦足與石林爭妍斗奇。
土林是一種獨特的流水侵蝕而產生的地貌。在中國土林最發育的地方就是云南元謀盆地和西藏。土林是在構造運動、風雨侵蝕和生態、巖性等綜合因素下形成的。
一踏進土林云南土林,分布較廣,其中以元謀縣的物茂土林、班果土林、浪巴鋪土林為佳。它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路南石林并稱之為“云南三林”。元謀物茂土林位于元謀縣境內,距縣城32公里,是個不可不去的地方。
那千姿百態的造型,就仿佛使人進入另一個新奇的天地。有的土柱如錐似劍,直指藍天;有的像威嚴武士,整裝待發;有的如亭亭少女,凝視遠方;有的土柱頂上雜草叢生,間或長有野花;有的砂石壘壘,裸露身軀……當然,各種形態的土柱是混雜分布的,這就使得土林形成了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的姿態,令人嘆為觀止。
它們是距今兩百萬年前早第四紀積淀下來的,砂子和粘土中含有少量鈣質膠結物,間或夾雜一些鐵質結合體。由于這些土壤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吸水、膨脹;失水、收縮,致使地面龜裂;加之雨水延裂縫沖刷、流動,久而久之,裂縫逐漸加深、擴寬、延長,土柱逐漸顯露、增高,因而形成土林。土柱身上雜有的石英、瑪瑙等,顯露出來后,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出奇異的光彩。
土林是在自然界的外力(主要是水流)的作用下,經歷千百萬年的時間而形成的。土林是了流失地貌特殊形態,一種奇異的自然地理現象,是在千差萬別的地形結構,組成物質,構造運動,水文氣候,土壤團力和水動力等綜合因素形成的。
3.意見和要求
我覺得這次實習總體還是成功的,大多數同學積極配合老師和組長開展工作。時間雖然不怎么長,但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不足的是,實習時間太少,一個實習地點還尚未完全理解就匆忙離去,所以我覺得以后能大大提高實地實習的時間。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4
一、實習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
10月8日至月日
2、實習地點
此次實習共有三個地點:我們依次到京娘湖、天乳山及玄武巖景區進行了實地的參觀學習。
3、實習目的
本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開設了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這門課程,對于地質這種工程性質的學科,實用性很重要,因此,進行地質地貌野外考察實習是我們學好這門專業基本課的必須環節。開展實地考察,更好的認識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各種結構、構造特征,以及當地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巖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進一步認識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做出基本的解釋。
通過此次實習,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也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實習地點介紹
此次實習的三個地點相隔不遠,大致都位于武安地質公園。武安地質公園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中南段,距北京約450km,園區總面積412km2,是一座集地質地貌、水體景觀、地層構造,玄武巖溢流遺跡、溶洞景觀、化石產地、自然生態、人文歷史于一體的'
綜合型地質公園。并是省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級旅游區。
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豐富多彩,30億年的滄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多次構造運動,尤其距今2.05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造就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華山的石英砂巖峽谷峰林景觀;第四紀以來玄武巖漿在柏草坪景區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巖流景觀,溢流口景觀,對圍巖烘烤景觀;岳莊寒武紀地層中找到多種屬的三葉蟲、腕足類、牙形石,尖山奧陶紀峰峰組灰巖中含的三葉蟲、角石、腕足類、螺等化石,記錄了距今5.43~4.38億年的古地理環境;蓮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巖溶景觀。
公園主要由8個景區組成,其中京娘湖景區為主景區,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是上世紀60年代建造于口上村的一處蓄水工程,亦稱口上水庫。湖面呈倒“人”字型,分東西兩支,長短各3公里。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鄲約60公里,太行山脈腹地。
玄武巖景區:區內有第四紀玄武巖噴溢口、三層熔巖疊置剖面,玄武巖漿對圍巖的烘烤面及玄武巖中黃土包裹體,充分展示了系統、完整的火山遺跡,對研究太行山區新構造運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天乳山:
京娘湖:
玄武巖景區:
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溝村之間,距離武安25多公里,該山雄偉壯麗,鐘乳滿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這里的鐘乳大約在一億萬千萬年左右,形成了獨特的鐘乳奇觀,全國少有。
與之相呼應,相距不遠是蓮花洞溶洞,二者一外一內,交相輝映。距京娘湖、七步溝、長壽村、古武當等景點都不太遠。
三、實習內容
(一)、京娘湖
1、地形地貌:研究某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首先,應該從該地的地形地貌下手研究。京娘湖周圍的地勢以水為指向,建筑物也依水而建,為流水地貌。
2、巖土類型及其構造:本區最古老的地層為長城系大紅峪組,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紅色的石英砂巖及長石砂巖,含鐵質及海綠石。區內紅色石英砂巖生成于距今18—14億年,經多次構造運動,特別是距今2.05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推動太行山區地殼上升,并產生了北東向與北西向兩組斷裂。距今6500萬年喜馬拉雅運動發生后,太行山區地殼進一步上升。巖石受侵蝕、剝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今日的峽谷峰林地貌景觀。
京娘湖區內為沉積巖,沉積巖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明顯。層理是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巖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征,是沉積巖區別于巖漿巖和變質巖的最主要標志。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并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物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5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學是關于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
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
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2、實習地點:即馬山國家地質公園
馬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馬山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3、實習時間:20xx年5月10日
二、實習內容
1、馬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
區。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了馬山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
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已發現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馬山地質地貌概況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
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馬山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馬山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
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
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峰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馬山、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馬山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
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
觀,俗稱“石柱群”。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進程
(1)馬山硅化木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馬山極富盛名的——馬山硅化木。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2)馬山石林
馬山盛產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據專家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
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巖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3)沉積構造
在馬山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
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巖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巖與火山噴發的巖漿接觸后,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
馬山區域內的沉積巖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巖、砂礫巖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局部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巖之沉積構造特征,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馬山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巖層產狀可以斷定,馬山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布于山林之間,給旅游、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4)接觸變質帶
由于巖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
沉積巖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馬山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巖及細砂巖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布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巖中也可見到砂礫巖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巖,將火山巖與沉積巖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5)其他
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范圍較小,故
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征,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于馬山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馬山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類型及分布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類型。馬山的山體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馬山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跡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
珍貴,聞名于全國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于整個馬山區域中。馬山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余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盡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三、實習心得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煉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煉的自己的機會。通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了解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并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后的成果心里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馬山旅游開發一些不合
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于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干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馬山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后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
2023地質實習報告模板6
一、實習目標
地學基礎野外實習是《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基本教學環
節,同學們通過此次野外實習,要求能夠進一步鞏固地質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學會和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鑒別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為學習《土壤學》、《土地管理學》、《小城鎮規劃》等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二、實習時間:20xx年12月18日
三、實習路線:學校----金馬河大橋----映秀鎮----都江村四、實習工具:鐵榔頭、稀鹽酸
五、指導老師:吳德勇老師、鄭子成老師
六、實習要求:
1、深入認識和了解溫江周邊地區的地質地貌;
2、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分析不同地區地質地貌所屬類型、
形成原因和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
3、能夠清楚地質地貌與生產利用的關系,以及某些地質
災害的形成原因和必須的防御措施。
七、川渝地質地貌:川渝面積57萬km2,分為東部地臺區和西部地槽區,其中東部包括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西部包括甘孜、阿壩及涼山洲的部分。
(一)地質構造
1、東部地臺區。從元古代代早期,由于呂梁運動、晉寧
運動和澄江運動,形成盆地的雛形。龍門山以東,形成的褶皺較低,褶曲起伏較小。 a、構造盆地(1)盆地西部
①龍門山山前坳陷,龍門山和龍泉山之間盆地界線廣元—寶興—鹽源—木里
②龍泉——熊坡斷褶帶,包括龍泉山、丹棱總崗山。
③江油——蘆山斷褶帶
(2)盆地中部
位于龍泉山和華鎣山之間,形成許多小背斜或稱為平緩
而較的穹隆構造,傾角較小,產狀平緩。
(1)川北深拗大向斜以白堊系地層為主,梓潼為中心,包括三臺、綿陽。
(2)宣漢旋轉背向斜。
(3)蓬萊鎮——南充穹背斜群。(4)威遠穹窿(威遠——滎經之間)
(3)盆地東部
條形褶皺,分布華鎣山大斷裂以東,巫山、七曜山以西,形成一系列向斜開闊,背斜狹窄的隔檔式構造,北邊平行,南部分支,形成掃帚狀構造。
(1)華鎣山褶皺帶
(2)永川帚狀褶皺帶,華鎣山褶皺向南延伸時受盆地邊
東南褶皺影響,形成許多短(帚狀)背斜。
(3)云陽、開江弓弧背斜
b、盆地邊緣
龍門山褶皺帶:位于盆地西部,由一系列緊密走向北東
的斷裂褶皺構成。大巴山斷褶帶:分布于盆地東北緣,四川重慶、陜西、湖水交界的地方。復背斜,在向斜翼部產生次一級構造。
涼山斷裂帶:分布于峨眉斷塊以南,康滇古陸以東,以
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隆起、斷裂組成。 2、西部地槽區。平武金湯孤形構造。(二)地貌
1.東部盆地
(1)盆西平原、沖積扇平原、復合沖積扇、西低東高南
低海拔750-400m。
(2)盆中丘陵區,位于龍泉山與華瑩山之間,地熱南高
北低,北部深丘,南部低丘,有方山丘陵(簡陽)、單斜丘陵,饅頭丘(遂寧)。
(3)盆東平行嶺谷,寬度5-8km,有很多三迭系巖層
(石灰巖),很多溶洞,背斜出露,在背斜核部形成三山一槽谷。
2、盆周山地
(1)盆地北緣山體雄偉。
(2)盆地東、東南、南緣七曜山、大婁山,山地海拔
1000-1500m,溶洞特別發育,溶洞成層分布。
(3)盆地西緣峨眉山、龍門山、斷裂帶發育,坡度陡,新構造運動活動頻繁。
3、川西高原
南部:從東到西,高原面上有幾條江和山川。
金沙江→沙魯里山→雅礱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崍山→岷江
山、江相間分布,河流由斷裂構造形成
北部:橫斷山區(范圍)具體而言:三江流域地區。
八、實習內容
(一)金馬河大橋(平原)
1、金馬河地理位置
金馬河上起都江堰的青城大橋,下至新津紅巖子,全長約79.194km,流經都江堰、溫江、崇州、雙流、新津5區(市)縣,金馬河為岷江排洪河道。外江向南流經都江堰市、崇慶市、溫江區、雙流縣,至新津縣武陽鎮段稱金馬河。它的河床寬窄不均,一般為300~600m;河床甚淺,橫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變幅大。金馬河的地勢開闊平坦,河水攜帶固體物質的能力較低,致使年均約900萬噸的推移質和懸移質沿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灘沱相間,河道彎曲,河床左右擺動不定。金馬河是一條寬、淺、散、彎的典型平原游蕩性河,金馬河同時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馬河是典型的河流地貌,沉積物類型是沖積物,具有二元結構,其特點是分選性好,磨圓度較好,成層性較清楚,具有韻律性。
2、金馬河地質地貌概況
金馬河遍布鵝卵石,鵝卵石大部分分選性較差,磨圓度較高。用力用鐵錘將石頭敲開,發現巖石顏色大部分呈白色,灰白色,有云母存在。由此初步判斷其為巖漿巖。但通常來說,河流兩岸的堆積物應該為沉積巖,金馬河的巖石卻為巖漿巖,這是由于巖石倒置所形成的。
河漫灘是常年河流洪水期淹沒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不能被占用。現在有些人說河漫灘可以利用起來,例如耕地、建房。但是,這是不合理的,河漫灘是不能被占用的,因為只要發大水,就會被淹沒,更何況是幾十年不遇的大洪水。站在河漫灘上,發現冬季的金馬河河流水流量小,河心灘很明顯地顯現出。
可見河心灘枯水期常露出水面(河心灘是在水流變緩的雙向環流作用下形成的,洪水期可往下游移動)。當河心灘不斷淤高增寬,高出平水期水面,就成為可耕作和作為居住地的江心洲。而我腳下所站的金馬河的河漫灘,是河床長期側向移動與河流中騎行泛濫的產物。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于其他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志之一,其沖積物上層粗下層細。
有河漫灘的存在,多半就伴隨著河流階地的出現。當時我們走下來的可以通車的小路一階,就是金馬河的一級階地。河流的下切侵蝕,原來的谷底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的.沿河平臺稱為河流階地。階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氣候的變化;構造運動;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據觀察,金馬河的階地是一級階地,因此階地形成較晚。階地的階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因此屬堆積階地。階地具有二元結構,與河流二元結構類似。一級階地營養成分豐富,耕性好,加上金馬河河道比較寬,河谷比較深,人工修筑了防護堤,因此是一級階地就作為了建筑用地和基本農田用地。但是,從長
遠考慮,最好不要將一級階地用作永久建筑用地。同時,此地也是地下水匯集區,地下水豐富。
3、金馬河缺點
(1)金馬河河道寬窄不均,影響河水的運動。在河道寬闊段,水層較薄,受固體邊壁制約更明顯,則流動緩慢,相反地,在狹窄地段,河水流動相對較快。
(2)由于洪水對金馬河河床的不均勻沖刷和無序地亂采河中砂石,導致金馬河河床起伏不平,坑灘相間,加大了床面粗糙程度,使河水流動的難度增大。
(3)金馬河洪水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發生。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沖毀主要灌溉渠道的取水口,洪水進入灌溉渠道。近期使灌溉渠道沿線發生洪澇災害,淹沒村莊、農田、莊稼,遠期則可能影響灌溉渠道的取水,造成洪水后灌溉缺水,形成旱災。洪水嚴重威脅金馬河沿岸的城鎮、村莊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莊。
4、金馬河治理
(1)早年,金馬河的防洪治理多采用國家財政補貼的方式,對沖毀的工程進行及時修復。但結果是年年在修復,年年有破壞,不能形成整體防洪能力,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隱患。
(2)采用河道砂石資源開采與開槽束水的技術方略。束水攻砂,攻砂定槽,制定了河道砂石開采與河道治理相結合的整治方案,即在河道中心利用采砂手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06-25
地質實習報告06-26
地質認識實習報告03-01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05-16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03-24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5-30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4篇11-01
精選地質實習報告三篇11-05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03-31
地質實習報告14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