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初中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數學教研組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學期來,數學教研組在校領導的領導帶動下,全組教師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和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健全和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提升我校的數學教學質量做了以下工作。
一.集體備課、資源共享
為了節省老師的備課時間,發揮每位老師的特點,同仁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本學期數學組采用了集體分組分節備課,每位老師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風格再進行修改,在教學上體現出自身的個性,教案力求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學目標應有: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教育目標,確定數學思想及數學方法的培養目標,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通過引導與規范管理,使學生養成不錯的學習習慣。
2.教學設計應以課程標準為準繩,根據教學目標和本校的學生特點安排教材,要深入理解教材,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及不同的教法。
3.課堂模式百花齊放。
二.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從發展的要求看,就不但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數學,具備在未來工作中科學地明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時考慮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本學期重點是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的要點是怎樣聽課、怎樣做作業和怎樣復習,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必須給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了能上好每一節課,根據我校硬件的優勢、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鄧為范,彭行桂等老師一學期制作了很多個課件,為了上好一節課,年青教師都主動向老教師請教、取經,年青教師進步的都很快。
三.課后輔導
批改作業是教學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幾個小時的時間來批改一百多本作業,采用的形式是統批、面批、學生互批、講評等,每位老師還都利用中午午休及下班后的時間針對學習成績差、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我發現我們辦公室每天早上來得最早的幾位老師中有四名是數學老師,他們的工作態度令人欽佩。
四.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教學案例是改善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中介,本學期以備課組為單位,做一個教學的案例研究,七年級的課題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年級的課題是《二次根式的性質》,九年級的課題是《二次函數的解析式》每個案例都是按“三實踐、兩反思”的原則進行的,并分別由各年級的兩位教師上了研討課。通過這些活動,讓全組教師都投入到教研活動中。通過這次活動一方面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積累反思的素材,調整、優化自身的教學決策和行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五.我們的成績:本學期有不少教師在教學評比中獲獎,如在希望杯數學競賽中曾曉梅、宋國軍、李蟬娟幾位老師獲得優秀輔導員的稱號。
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付出才有回報”,在全體老師們的拼搏、奮斗下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我們也發現了我們的不足:
1.利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夠。因為我們的理論水平仍存在著欠缺,因此有些老師對自身的豐富經驗及心得少于總結或是論文缺少生命活力。在下學期我們將更進一步鼓勵教師多多地閱讀教育刊物,多寫寫教學反思以進一步提升理論的素質,以理論來指導、武裝我們的實踐。
2.我們教師們的聽課及評課的基本功仍有待于進步,對于聽課的方向、聽課前準備以及聽課時所要觀察的要領(即:聽什么?看什么?想什么?),這三個問題的把握還有所欠缺,再者我們評課仍較停留在點上,未能從全面的進行綜合分析評課。
方向:采用每次開課由一位教師做為主評,其他老師做為輔評以提升評課的能力。多觀看教學課堂錄像,再讓老師們對所觀看的錄像做出綜合的評析及談談自身的若干建議。
縱觀本學期的工作,既扎扎實實,又有改革和創新,雖然我們數學組是人多的大組,但無論從教研活動的開展還是教師們的工作及成績上來看,我們數學組正逐漸成長。